假如你行走在西安街头,看到上图中这个农民工,手拿皱巴巴A4纸牌子,上面写着“瓦工、抹灰工”,等着主顾招徕,你能相信,几年前的他是个亿万富翁吗?
你别不信,他还真是!
天眼查显示张增加原公司关联记录
身份的巨大落差,这几年巨债难偿的压力,令张增加忍不住一度哽咽难言。在场的人也忍不住一起红了眼圈。
的确,人生就像走路,有时会攀上高峰,有时也会跌入谷底。谁又能保证,自己永远都立于不败之地呢?
从风光无限的亿万富翁,到落魄街头的负债千万泥瓦工,张增加到底经历了什么?他又是个什么样的人?
01、遍寻商机,成就辉煌
张增加年轻时,特别勤奋,还有心计。
1992年,张增加21岁,他依约与娃娃亲对象张亚妮完婚。彩礼是500元钱和一头牛。
但是,新婚的好日子还没过几天,牛就被人给偷走了。有经济文献资料显示,当时陕西省农民人均年收入是559元。
一头牛,对一个农村家庭来说,是一笔非常大的财产,也是平时地里农活离不开的工具。
为了快点把日子过好,让新婚的妻子不再受苦,张增加时时刻刻都在寻找赚钱的机会。那时工厂很少,根本没有现在这样多外出打工的机会。
他通过多日观察,发现县城里的啤酒厂大量收购玉米,自己可以通过收玉米再卖给啤酒厂,赚取差价。
刚刚开始,他确实小赚了一笔。
手里没钱,心里就慌。
张增加想要赚钱翻本的心思更重了。
看到别人土法炼油很赚钱,张增加也置办了几口大锅,买来原料,开张了。这次,依然是开头小赚一笔,后面赔了6万多元收场。
这几年间,张增加母亲的病情越来越重。为了给老人治病,张增加不得不把三轮车卖了。几次三番赔本加上母亲的医药费,这个小家庭背负了13万元的外债。13万元,在九十年代初期,是个什么概念呢?
1993年、1994年、1995年,陕西省农村人均收入分别只有653元、805元、963元。
张增加当时已经和妻子生育了2个孩子。按照一家四口来算,13万元,需要当时一家人大约30年的劳动收入,才能还完。
深受打击的张增加,因为压力太大,感觉自己扛不住了,一下子失去了活下去的劲头。好在勤劳体贴的妻子比较通透,劝说他一番,他才慢慢缓过来。
后来,赚钱心切的张增加观察到,当地水果供不应求,那么卖长水果的果树,肯定有市场、能赚钱。
但是种果树需要买种子育苗,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。
没有办法筹到这笔钱,怎么办呢?张增加和妻子一商量,干脆俩人拿个桶,去街头捡桃核去。
有时看到别人吃桃子,他们就等在旁边,安静地等人家吃完把桃核扔地上,再赶紧去捡起来。
就这样,通过种果树,他们赚来人生第一笔巨款800元钱。
张增加注意到,礼泉县街头,虽然人来人往很热闹,但是饭馆很少。就连摆摊的小贩,也是从家里自己带饭,寒风呼啸的冬天也没地方买顿热饭菜吃。
发现了这个商机后,他和妻子商量后,在1997年,去礼泉街头开了一家面馆。夫妻俩勤勤恳恳,服务态度也好,面馆生意非常兴旺。他们家经济进入小康。
2002年,张增加去山东菏泽看姐姐。他发现在陕西老家被当做废木头当柴火烧的桐木,在当地非常受欢迎。
经过几次精心考察后,张增加回陕西开办起木材加工厂。3年不到,他积累起财富220多万元。
有了钱的张增加,善良的天性得到展示。
村子里谁家有了困难,只要他听说了,一定会上门帮忙。
后面咸阳红十字会组织为四川灾区捐款,张增加又捐款5000元。
关于回馈社会、帮助他人这件事,善良的张增加一直谨记父亲的嘱咐,尽力去做。
张增加把木材加工厂经营的顺风顺水。随着手里积蓄的资金越来越多,他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崛起的汽车行业。
2014-18年,张增加把分公司开到咸阳、渭南、宝鸡等地,扩张到7家4S店。
02、年少家贫,辍学务农
虽然有成功辉煌的日子,但是张增加小时候的生活特别不容易。
现年51岁的张增加,出生于陕西咸阳兴平农村。家里兄弟姐妹7人,他是老幺。
70年代初的陕西农村普遍贫穷,一家老小的生活,就靠庄稼地里微薄的产出。以致多年后,张增加说起小时候最幸福的事,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。
在他6岁时,父亲给他定下一门娃娃亲,对方是父亲好朋友的女儿刘亚妮。在他9岁时,积劳成疾的父亲一病不起,不久就撇下一家老小,撒手西去。
家里的顶梁柱倒了。再也没有人为他遮风挡雨了。
这个年龄的孩子,本该安心在学校学习知识,但是家境越加贫寒的张增加,只能抹着眼泪辍学回家,跟着哥哥姐姐一起下地干农活。
在他11岁时,操劳过度的母亲,也不幸生病,偏瘫在床,需要人照顾。张增加的童年,似乎还没开始,就结束了。哥哥姐姐相继成家另过,只剩下张增加和母亲相依为命。
他一边辛辛苦苦干农活,一边细心照顾母亲。
贫家的孩子早当家,说的就是张增加了。
磕磕绊绊中,张增加长到了18岁。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压倒他,反而让他充满干劲,一心钻研怎么才能挣到钱,以改变命运。
看到跑出租来的钱又快又安稳,张增加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。
年轻的张增加不怕辛苦,风雨无阻地经营着自己的出租车买卖。善良的品格、周到的服务,令张增加非常受欢迎。慢慢地,他和母亲的生活有了改善,后来又积攒下人生中第一笔钱。
陕西省1986年-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
03、布局出错,沦为“老赖”
注重情谊的张增加,把曾经一起在木材加工厂打拼的兄弟们,放在了这几家分公司,做为主管人员。
然而,新兴的汽车行业,不同于木材加工厂,对管理人员素养有着极高的要求。
随之而来的,汽车的配置、外观等等,也更新加快,新旧汽车的迭代周期越来越短。
这就要求作为4S店的管理人员,必须掌握不断迭代的汽车相关知识,更得有行业前瞻性,来预判行业发展方向,调整企业经营战略。
然而,包括张增加在内的这些主管人员,似乎都和这些要求不太沾边。这也给公司的发展埋下了雷。
店面的快速扩张,使得公司需要大量的资金,用于租赁房屋、装修店面、雇佣员工。张增加不得不加大借款金额。但是公司的资产没有大的增长,谨慎的银行,是绝对不会盲目增加企业的贷款额度。
公司没有充足的现金流,就如同一具身体里没有充足的血液,怎么能健康地存活下去呢?后期为了公司能正常经营下去,张增加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,还不惜借用利率高昂的民间资金。
没人敢借款给张增加了。这如同多米诺骨牌,被推倒一块后,其他的牌也跟着迅速倒地。随着公司资金链断裂,公司交不了店面租金、发不出员工工资,张增加不得不关闭店面。
宝发集团被迫进入清算阶段。清算结果出来后,张增加发现,公司累计负债达到2300万元!
张增加也由亿万富翁,沦为欠巨款归还不了的被执行人,成了“老赖”。
04、身残志坚,直面担当
有朋友虽苦劝张增加:走公司破产程序,债务只归公司,你可以轻松些。但是,张增加没有这样做。
因为他深知,能在自己缺钱时借钱给自己的人,更多的是出于对自己的信任。没有人的钱是大风刮来的,谁都不容易。不能走破产清算程序,赖掉欠账!
巨大的还款压力、老员工不舍的眼神,令张增加吃不下饭睡不着觉。不久,他患上了脑梗。
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,身体慢慢恢复,但是还是留下了后遗症:至今,张增加走路都是一瘸一拐。
张增加依旧坚持公司不破产清算。自己把房子卖了,车也卖了,共计还债1800余万元。
目前负债已不到600万元。
公司倒闭了,但是人不能倒下。在和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离婚后,张增加没有沉沦,他走上街头做泥瓦工,凭手艺挣钱积极还债。
他每天拖着不再强健的身子,挎着帆布工具包,举着A4纸打印的“瓦工、抹灰工”牌子,一瘸一拐地徘徊在西安街头,等待招工的老板。
上天从不会薄待一个有担当的人。
他的经历,也鼓舞了很多有相似经历的人,即使身负欠款,也不会认输,勇敢承担责任,积极想办法还款。
祝福张增加,这个有爱心,有担当的男人,终有一天会凭借自己的能力,还清欠款,重新拥有美好的新生活!
为了避免权属纠纷,特做如下说明: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,仅供参考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@qq.com 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